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app2();

read2();邓知府在外客厅背着手、有点悠闲地踱着步,他对自己在东外城的作为有些得意。

一年手里多二万两银子,哪个州、县有个灾,心里就有点底。

眼前要紧的是化解流民对平阳府的困扰,他执掌的平阳府城绝不能变成乞丐城,否则就成了朝廷上下的笑话。

虽还没找到办法,终归是手里有了应急的银子。

他仰头微笑着心里说:“各位同仁,一年两万两,你们少往腰袋里装些吧”,然后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扭头向门口喊:“老何,把郝云喊来。”

东外城的案子刚有了眉目,邓知府便让郝云摸清平阳府流民的情形。

按说这种事其它各房也能做,但邓知府现在要的是分毫不差的实情,他最信任的还是郝云。

没几日,郝云把看到、访到的情形报上来。流民和乞丐在东外城、内城及城郊都有,人数约在三千人上下。

麦收和秋收时,有一多半流民白天结伙去捡拾麦穗儿、谷穗儿和散落在地里的豆子等,因此与本地农户起了一些冲突。

更有夜晚直接到田里去偷,有流民因此被打死,捕快去查打人者,乡里农户和长老都隐瞒不讲,只得作罢。

也有农户不堪其扰,粮食被偷便报了官,而官府又毫无办法。

城南、城东都有厢里长老向衙门投状,请求官府派兵驱走流民。

冬天来临,田里已无任何可吃的东西,连田鼠都要挖尽了。

流民拥入城里,遇有大户舍粥,必一哄而上,场面混乱不堪。

更多的是沿街乞讨,捡拾任何可吃的东西,偷抢吃食的事情也多起来,平阳城南关沿街摆摊的居民已到了和流民怒目相视的地步。

不察不知道,一察吓一跳,郝云道:“大人,这么下去怕是会酿出大案。”

邓知府:“以你之见,有何办法解决流民困扰?”

郝云:“回大人,当初前任知府为了迎接布政司巡察,曾将平阳所有流民、乞丐驱赶集中至城西荒芜之处,派兵看管,每日施以粥饭,当下可否也用这一办法应急。”

邓知府:“你是说将流民归拢一处养起来?若传将出去,天下流民蜂拥而至,我平阳城将何模样。且三千人一日三十石小麦计,一年便是一万石,得无边的麦田才养得活。这个办法应急尚可,绝不可持久。”

郝云:“大人,这些流民自平阳府之外各地而来,再赶回去已无可能,有些原就是平阳本地的。属下去流民聚集处看过几次,城南最多,城东和城西也有些。饥寒交迫,死尸就地浅埋,与活人混杂,如此明年开春便有生出瘟疫之险,今冬得想个万全之策。”

邓知府皱眉道:“眼下,你要对流民泛滥之地勤加巡视,一旦有事端的苗头即时弹压,流民之弊已拖不得,得快想办法破解。”

很快,邓知府招集各房主事、副主事、通判等到大堂议事。

在每人面前摆上茶和炒瓜子,邓知府剥了几颗,吸溜一口茶,“这是今年新下来的瓜子,各位同僚尝尝,配着乌龙茶真香啊。”

过了片刻,他清了下嗓子说道:“诸位,边品茶边听本府说件事情。我平阳城时下流民甚众,已与本地百姓出现争地、争食案件,关于流民之困各位有何见识,今日一起议议。”

李墨林觉得流民是户房份内的事,道:“以现在流民之数,济养院断是容纳不下;即使再建,也建不起那么多;况济养院的耗费都在日常,府库供不起这么多人常年白吃。”

工房主事郑天野,道:“流民问题属下倒有一法,以役代赈古已有之,而眼下是我平阳没有能容这么多流民的土木事项。”

刑房主事魏程远道:“大人,据在下所知,今年流民较往年又有些增长,白天流窜于井市,或乞讨或拾人残渣,很不利于我平阳城观瞻,也易滋生盗窃案。下官认为易早出对策为好。”

之后众人泛泛而谈,难入邓知府之心。

他本以为平阳府六品以上官员都来了,总能议出可行的办法,谁知除了郑田野,都说些不痛不痒的空话,邓知府内心有些失望。

但想想东外城的事情,若不是自己亲手操办,哪会做成。

他知道,得自己拿定了主意,再让眼前的属下们去干,想到此也就释然。

提高声音对众人说:“各位,本府知你们近来诸事繁忙,刑房连破几个要案,小案也积了不少;户房秋粮还没完全入库;工房夫役不足;而流民之弊却拖延不得。故请各位走走看看,听听想想,三日后仍在此会集商议,务求拿出能尽快操持的办法来。”

众官员告辞时,邓知府让郑天野留下。

邓知府问:“郑主事,可知本府留你何事?”

郑天野是个五短身材、鼻子和脸都很圆润的小个子,本来是个白净的人,因常年往外跑,脸显出带粉的紫色。

听邓知府问他,忙作揖道:“下官猜,若是与流民相关必是以役代赈了。”

邓知府哈哈大笑道:“郑主事洞若观火,我朝粮赋三甲的大府,确有人才啊。”

邓知府让郑天野重新落座,“郑主事,本府心事你既已明了,我便直讲。这三千流民于我平阳一日便是三十石粮,我不能把这五、六千亩田白白丢水里。本府必要一石多鸟,既平息流民流窜生事之困扰,又让流民为我平阳所用。眼下平阳府但凡需大量劳役长期不辍者,统报与我来。你我这几日便勘验谋划,尽快实施开工,则流民问题解决有望矣。”

郑天野:“大人,眼下的土木事项一是疏浚护城河,二是整修平阳府界的官道,此二者都由各乡里抽丁出夫,入冬即开工。若突然变化各乡里与户房都要重新摆布操办,怕无助于解流民之困。另尧帝大庙偏殿扩建,多为善男信女和大户出的功德,人力也以石、木匠居多。故而当下土木事项中并无适于流民劳作者。”

邓知府:“难道就无有利于我平阳子孙的大土木事项吗?”

郑天野起身作揖道:“大人,有啊,就是太大了。我怕修不起啊……。”

次日上午,邓知府与郑主事轻车简从,出明德门向汾河边而去。

正值太阳高照,天蓝地黄,百草枯萎,只有路边的柳树还挂着些许失去了生命滋养的灰绿。

这里比京城温暖不少,邓知府心情不错,要郑天野和他一起弃车骑马并辔而行。

近百只鸿鹤排成两个人字形,清亮地叫着,在天空深邃的蓝里向南漂移着。

邓知府在京城也偶见鸿鹤之类南飞,但这个时节且这么多却是第一次见,问:“此地每年都过鸿鹤?”

郑天野:“回大人,每年都过,卑职见上百只齐飞不只一次哩。这些大鸟儿,冰封之时南飞,不等冰化便又回旧地,筑巢育子。每年此时节路过,多在蒲州略做停留便继续南飞,有那体弱的便滞留在那里,明年回归亦是如此。”

“郑主事食过鸿鹤肉否”,邓知府笑问。

郑天野也笑答,“回大人,下官不曾焚琴。”

邓知府叹道:“然也。煮鹤必焚琴,焚琴必煮鹤。我等不煮鹤,便也不做那焚琴之事。”

郑天野略一沉吟说:“大人可知我平阳蝴蝶杯?”

邓知府:“自然听闻。京城哪个府第没有一套蝴蝶杯啊。”

郑天野:“大人,就我工房所辖,有名的是蝴蝶杯;不可懈怠的是石炭、铁;能赚银子的是木版画;能留福子孙的是渠坝。”

邓知府:“郑主事好见识,待回府之后愿闻其详。我印象里郑主事是前朝川省举子,如此为官时光也不短了。”


页面连接:http://www.mdrottryderz.com/view_0_dkhdv/eekahssh.html

博看小说网 书迷楼小说网 5200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耽美小说网洋葱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