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将前往东南地区的官吏送别后,刘彻以及整个汉室的注意力,就全部都集中到了转输军粮之上。 在现在的中国,粮食的富余产地,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粮仓,是蜀郡与汉中郡的天府之国。 通过四年来的水利开凿,农具推广和技术提升。 蜀郡和汉中郡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粟米四石比比皆是。 但是,当地的人口,也因此进入爆炸增长期。 粮食亩产增加,使得百姓能有能力抚养更多的孩子,而且,国家也鼓励生育。 生育抚养三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使家庭免役一年! 四个就能免两年! 五个三年! 十个可获赐几杖! 当今天下,或许生育抚养五个以上的孩子,对一般家庭来说,非常困难。 但是,三四个的话,却是常事! 这几年,蜀郡和汉中的百姓,是憋足了劲,使劲的繁衍后代。 人口出生率和幼童的成活率,成倍的往上增。 以往,种种因为经济或者宗教原因而不举幼子或者溺死女童的案例则垂直下降。 短短三年,蜀郡和汉中地区,乡村亭里,到处都是成群的光着屁股玩耍的孩子。 为了喂养这些孩子,当地的粮食消耗量,自然也随之增加。 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持续增高。 而说老实话,蜀郡和汉中的土地,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土地条件,亩产五石以上,几乎不可能。 所以,当地的粮食供给潜能,其实并不大。 刘彻也不可能跟以往一般,继续从蜀郡和汉中郡大量抽调粮食。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蜀郡和汉中的粮食,顺江而下,运往南方,相对廉价。 但,想要将蜀郡的粮食,运去北方。 那成本就高的吓死人了。 而汉室的第二个粮仓,则是三河地区。 三河地区同时也是春秋以来,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和最大的粮食供给地。 战国时,秦国正是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区,才开始崛起,并成为那个能吊打东方六国的bug。 今天的三河地区,则已然成为了汉室这台战争机器最重要的动力引擎。 长城驻军四成以上的军粮,来自于三河地区的百姓产出的粮食。 而且,汉室最大的粮食战略储备基地敖仓,也正是建立在三河地区的关键位置。 自秦以降,能不能吃到敖仓粮,成为了英雄、枭雄们能否主宰天下的关键! 只是,三河地区,目前的情况也与蜀郡差不多。 同样进入了人口暴涨期。 虽然从户口统计上,现在还看不到明显的人口增殖现象。 但,从当地的徭役服役率上,却能明显的看出来。 三河(河南、河西、河东),已经持续三年,徭役服役率直线下降了。 若是做成表格,能轻易发现,该地区的徭役服役率是呈跳水式下降的。 每年,都有大批百姓,因为达到了刘彻规定的标准,而免服徭役。 虽然只是短短一年或者两年。 但,连续三年的跳水,说明了当地的人口急速增长。 几乎每一对夫妻,过去三年,每年都有生育并抚养一个孩子。 过去六十年,天下的人口增长率约为大概百分之九每年。 既大体在过去六十年,中国人口增长增加了一倍多。 但,自从刘彻上台,并且从物质和经济和精神上,鼓励生育后。 在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 生育率和抚养率,每年都是翻倍的往上的增加。 在原先,平均每一个汉家妇女在其育龄,一生平均要生下五个孩子。 但,因为落后的医疗技术以及更加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传统,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成年。 而在现在,随着百姓的生育意愿和抚养意愿的增加。 不仅仅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上升,而且,幼童的成活率也在上升。 御史大夫衙门就估计,在三河地区,过去三年,每岁人口净增大约一成五。 这使得,汉室实际上能从三河地区调动和使用的粮食下降。 哪怕是因为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使得当地粮食亩产,增加了一石以上,达到了平均四石半左右的水平。 但,粮食的富裕度,却还不如从前。 尤其是河东郡。 四年前,河东郡每年能富裕粮食,仅仅是粟米就有三百余万石。 但现在,已经不足三百万石。 这是人口增加后,粮食消耗随之增加的最直接证据。 这使得刘彻从当地能征调的粮食下降。 在扣除了必要的储备粮食后,整个三河地区,汉室目前最多只能调动三百万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这三百万石,在运输过程中,最少要损耗七十五万石! 也就是说,仅能有两百二十万石左右的粮食能运抵前线,供给大军。 而在现在,在和平条件下,一个士兵(步兵)每年的粮食供给标准是二十石,比农民略高,仅仅够其填饱肚子。 而骑兵,人跟马,按照一人双马标准计算,一年的粮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这还不包括肉食和战马的草料。 换句话说,三河地区的两百来万石粮食,仅能够五万骑兵一年之需。 而,这支军队的后勤消耗和青壮消耗,还不被计算在内。 至于,剩下的那个粮食产区。 就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关中。 只是…… 关中熟,天下足,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自太宗开始,关中就从粮食输出地,变成了粮食输入地。 在刘彻即位前,关中就已经每年需要从关东转输粮食五十万石左右,以满足关中的贵族和长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刘彻即位后,通过提倡和鼓励百姓转种冬小麦。 并且发明和推广了,包括面食、馒头包子在内的多种小麦精加工食品。 这使得,关中的粮食自给率,大大增加。 而全新的小麦种植技术和大量的各种肥料(人畜粪便、土化肥以及部分鲸鱼骨粉、鲑鱼骨粉制成的肥料)的应用,以及大量的水利设施和水车的全方位普及。 使得关中的亩产大大增加。 尤其是小麦产量,直接翻倍。 粟米亩产四石,差不多就已经是极限。 但小麦亩产四石、五石,只是起点。 上林苑里,少府的农稷官负责的试验田,去年,甚至出现了亩产十石的奇迹! 如此一来,关中的粮食安全,终于告别了依靠关东转输的历史。 过去三年,关中的粮食结余,年年增长。 而且,因为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存在,使得百姓愿意出售自己富余的粮食。 到去年为止,少府在关中的仓储粮食数量达到了四百万石的创纪录新高。 虽然,其中三百万石是小麦。 而在另外,大豆等豆类储量,也在增加。 因为国家收购豆类,而且,鼓励百姓套种大豆。 所以,现在在少府,库存了超过五十万石的各种豆类。 此外,还有数十万石的豆渣和豆饼等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 这些豆渣和豆饼,都可以作为饲料,从而减少军队,尤其是骑兵部队的粮食需求。 目前来看,关中至少可以抽调三百万石以上的粮食(包括豆渣、豆饼)转输到前线的云中、雁门和代北。 有了关中的粮食补充后,刘彻总算是勉勉强强,凑足了河套会战所需要的基本粮食。 至少,高阙战役的粮食,是不缺了。 只是…… 一次河套作战,就掏空了整个国家的粮食储备。 这让刘彻有些无语。 “必须加快小麦的推广和种植面积了!”刘彻在心里对自己说。 小麦取代粟米,成为北方主要种植作物,在历史上,曾经用了一千年。 这是巨大的传统的惯性在作用。 想要加速这个进程,刘彻就只能用出绝招——提价! 现在,少府的小麦收购价格,大约是每石小麦四十钱,有些时候甚至三十五钱。 比起粟米价格,低了十钱以上! 对农民来说,种植小麦和种植粟米,在经济上,其实是一样的。 甚至,种植粟米比种植小麦,获利更多一些。 而且,小麦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照顾。 所以,哪怕在关中,除了上林苑,是因为少府在强力要求种植小麦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来种植粟米,作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种植小麦,来缴纳赋税和卖给少府。 老百姓可聪明的很。 自己家,当然要吃最好的食物! 哪怕,虽然现在,有着面食和各种馒头、包子的出现,使得小麦在口感上胜过了粟米。 但,麦粉研磨,需要时间和人力。 除了地主,谁能有那个闲工夫呢? 自然,百姓会用脚投票,依然坚守着粟米为主食的传统。 要改变这个困境,就需要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 甚至,吃上一定的亏。 必须要让百姓种植小麦的利益,多于种植粟米,他们才会选择多种小麦。 “今年的小麦收购价格,给朕提高与粟米一般的水平!”刘彻对着汲黯吩咐。 后者微微愕然。 搞不清楚刘彻的意思。 要知道,小麦提价,必然会导致少府的支出增加。 一百万石,就要增加一千万钱! 而关中去年的小麦产量,接近了四百万石。 换句话说,天子眨眨眼,就要将至少四千万钱,丢到水里。 只是,这少府的钱,就是天子的钱。 天子爱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 哪怕他要耗资数十万万去修个宫室给自己当游乐场,大臣们也只能干瞪眼。 更何况,这种让利于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选择点头领命。 刘彻看着汲黯,解释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欲导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会遵循国家的意志,反之,则不然!” 这是自然,在中国,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有钱赚,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会一窝蜂的去做。 后世的太史公做史记,写货殖列传,就能清晰的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贾,都会带动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铁致富,当地,就会出现大量的冶铁作坊。 靠贩卖致富,贩夫走卒随之增多。 畜牧致富,则人人竞相养殖。 这种国民性格,甚至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后世的,也是如此。 提起温州,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皮鞋、皮包。 义乌,是小商品批发。 广州,是贸易公司扎堆。 甚至于,连非法的产业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下,老军医,十之是莆田的,办证,无论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连诈骗,一通电话,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几个地方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赚到钱,养活自己的妻小儿女,他们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么行当。 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则是一愣一愣的听着,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见万里,臣等皆万万不能及也!” 这既是拍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吗? 翻开史书看看,为了自己享乐,而加重百姓负担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为了让百姓能听话,顺着自己意思去该种粮食,或者改变习惯,而宁愿自己大出血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认知里,大抵也就只有陈氏代齐时,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政策了。 但刘彻却是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用钱和利益,来引导百姓,这个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处到底有多大,刘彻现在还不得而知。 毕竟,传统和惯性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 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 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没有辣椒吃,估计那个湖南人,半个月都受不了。 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但,刘彻很清楚。 粟米,单亩产量太少,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 小麦取代粟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 刘彻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农具,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没有办法,刘彻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未完待续。)
页面连接:http://www.mdrottryderz.com/view_0_evkqq/hqqeghqd.html

博看小说网 书迷楼小说网 5200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书库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