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app2();

read2();故园在开远门外,汴河之畔,与金明池正隔水相望。时值秋日,汴河水涨,千顷碧波在肃肃秋风中卷涌,涛声彻耳。听秋宴之名,便是取自这汴水秋声之意。

沈遥乘着马车,经过河畔似雪芦花,来到故园之时,园苑内已是冠盖如云,珠围翠绕。林家女郎迎上前来,笑道:“沈娘子可算到了。”便引着她往女客席上去。

听秋宴所邀宾客,都是年轻郎君娘子,但各人境遇又并不因年龄而相同,展眼望去,已入宦海的官员,未及登科的士子,斗鸡走犬的浪荡儿,乃至女客这边出阁与待嫁的女郎们,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而林家面对此等情形,竟也安排得妥帖完备,各处宴席氛围融洽,也足见功力了。

男客宴席在东苑,女客在西苑,沈遥随着林娘子的指引,穿过石径,往曲水流觞而去时,却忽听见风中若隐若现地传来一句问话。

“士秋,这次的最后一道策,‘形势不如德论’,你作何解?”

她脚步立时一顿,循声望去,果然便见不远处一座假山上的小亭内,晏书迟正扶亭栏而立,身旁三五个襕衫士子。方才那一句问话,想必就是出自其中一人之口。

晏书迟一袭白衫,宽大的袖袍垂到阑干上,在秋风中轻摆,一片清旷秀迈之意。他侧过脸,像是不经意般,眼睛望了过来。

小半年不见,他看起来瘦了一些。

沈遥心神恍惚一瞬,马上反应过来。年年到故园赴宴,对这里也算熟悉了,此处是从正门进入的必经之路,晏书迟在的这假山小亭,虽仍属东苑,但已极偏,几乎可算中间地带了,更兼着地势高,对这一片区域可谓一览无余。

哼,装什么不经意,明明就是算好了的。

林娘子疑惑道:“沈娘子怎么了?”

沈遥给人一唤,才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停下了脚步,赶紧压下嘴角。还未想出个话头来,山亭上却又传来声音。

像是刚察觉远处石径上有人驻足,晏书迟轻咦了一声,直起身,朝下方朗声道:“林娘子。”顿了顿,又道:“沈娘子。”

林娘子听得唤声,才看到小亭上的几人,有些疑惑地眨眨眼,很快也含笑打了个招呼。

两方人遥遥互相见了礼,沈遥便又随着林娘子向前行去。身后似乎还落着一道视线,像方才远远望来的一眼,虽看不清面容,但就是能感觉到,那一双眼睛在与她对视,眼里映着藏不住的笑意。

她撇撇嘴,还是不由自主地翘起嘴角,抬手扶了扶珠钗。

多了个小插曲,韦三郎并没放在心上。这处山亭虽临近故园中心,但此刻宾客大多都已到宴,这一片反倒安静下来。宴上应酬寒暄扰人,果然还是晏郎君提议的这处山亭安静舒适,正可以探讨一番日前秋闱的题目。

方才他们已论了前面的诗、赋,现下正到策论的最后一道,“形势不如德论”,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一句。

太史公所载吴起之言,是说一国之长久稳固,不在于所处地界形势的险要,更重要的乃是修政以德。而本朝立国之初,太宗亦曾引此篇中“在德不在险”一句,最终说服太祖定都汴京。

这次解试以此句为论,以寻常思路看,自然是当顺应句中之意为论点,援引史例加以佐证,方为稳妥。

他将视线投过去,却见晏书迟仍旧望着山亭之外,不知在看什么。

几人面面相觑一阵,晏书迟才像是回过神来一般,歉意地一笑,只道:“我写的是‘形势与德并重’。”

话出口,亭中几人都吃了一惊,俞九郎脱口问:“为何?”

晏书迟道:“因为今时不同往日。”

众人都面露疑惑,凝神听来。

“今年是熙宁十四年,我朝立国至今,亦有百余年了,为何却突然重提此句?”晏书迟侃侃道,“自然是因为今上思变。”

“官家登极至今,所行诸策,皆是为除时弊——尤其是边事,此足可见其心志。你们再想想,在太宗说出‘在德不在险’之前,太祖是以什么理由坚持迁都的?”

邓五郎不假思索道:“‘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以安天下’。”话说出口,自己先一愣,恍然大悟地叹了一声。

原来这一句策论,背后真正用意,竟是在冗兵之费。

齐国兵员极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汴京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只能以重兵屯于京城。发展至今,中央禁军的军费开支已极为巨大,靡耗严重,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今的形势与德之争,其实是削减冗兵之议。

一时亭中几人都安静下来,各自沉思,隐隐心有所悟。晏书迟却放下酒盏,眼睛一转,又望向了山亭之外。

曲曲折折的石径上,只余落叶栖息,曾经踏于其上的身影,当然也已如惊鸿般消失无踪。

他在那追逐着秋风旋转的落叶上看了片刻,又望向远处苍茫天际,半晌,发自内心地长长叹了口气。

现在却真正是“形势不如德”了。


页面连接:http://www.mdrottryderz.com/view_0_ykqhs/yhaekggg.html

博看小说网 书迷楼小说网 5200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叔叔小说飞飞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